OpenAI與初衷的距離:當市佔最高的AI迷失了方向

OpenAI與初衷的距離:當市佔最高的AI迷失了方向
OpenAI與初衷的距離:當市佔最高的AI迷失了方向

OpenAI最初是有理想的。那個讓所有人都能平等使用AI的口號,曾讓人覺得他們真的想改變世界。


OpenAI與初衷的距離:當市佔最高的AI迷失了方向

如今,公司依然擁有最多用戶,也依然被媒體追逐,但那股早期的信念早已被體制消化,剩下的只是算力、股權與投資報表。OpenAI正在成為它曾經最想顛覆的模樣。


理想死了,人性化的AI模型卻帶領著世界走向極端。

這家公司擁有全世界最稀有的資產:人類情感的鏡子。幾億個人每天與ChatGPT互動,傾吐孤獨、焦慮、甚至心底最隱密的東西。這些不止有數據,也是種反映出人類現象的真實切片。別的公司都蒐集不到這種深度的數據,但他們卻選擇走在倫理道德邊緣。

Open AI忙著開發瀏覽器、企業插件、商務合作與所謂的安全框架。

這些方向看似都合理,卻全繞過了最該正視的核心:

ChatGPT真正的價值之一在於它的記憶系統,從對話中能讓人感覺被理解。現在的OpenAI,卻準備推出成人版的對話模式。他們擁有情緒智慧的原礦,卻放棄了提煉、無視使用者的心理安全,只顧著在表面給整個社會模糊的安全界線形象。

最令人錯愕的,是他們對語言文化的無知

OpenAI是一家以語言為核心的公司,卻在文化層面犯下戰略錯誤。台灣是開放市場,用戶不需翻牆即可使用ChatGPT;反觀中國,用戶若想使用必須繞道。這是任何具備基本市場認知能力的人都該知道的事。但他們卻移除了台灣語音包的本地語料,改用中國語調包。這不是身為大型企業該有的國際觀。

語言是聲音,更是身份、文化與歸屬感。一家公司若以人口市佔率而非真正使用者佔比為基準,輕視這層意義,就等於切斷了與在地社群的情感連結。這樣的錯誤不會立刻爆炸,卻會像緩慢的腐蝕,最終讓品牌失去溫度。這半年來許多用戶都有在持續反應,但卻都不願意去改善使用者體驗的行為變成一種慢性也會致命的病。


安全的假象:意圖的真相?

諷刺的是OpenAI始終強調安全是核心價值,但行為卻是拿使用者的安全在實驗。他們準備推出成人模式,這並非無心,而是策略。在全球AI法規尚未明確的空窗期,這樣的舉動正好能賺取最大利潤。

歐盟的AI法案明年才正式實施,美國與亞洲的監管仍處於模糊階段。這意味著,只要在使用條款裡放上幾句免責聲明,就能在法律之外自由運作,這對他們來說無疑就是玩文字遊戲,不論使用者怎樣控訴,灰色地帶的條款聲明一直都是不平等的交換。近期的多起社會案件,Open AI表面上遞出防範風險的改善模式,私下卻是另一套商業模式在運作。他們用安全作為話術,掩飾了對使用者的掌控權。真正的隱私與安全早已不存在,現在的OpenAI更像是包裝成溫柔界面的利益系統。

商業焦慮讓他們忘了自己是誰?

OpenAI並非沒有競爭力,他們只是搞錯了戰場。GPT-4o曾經是業界唯一能模擬人類情緒節奏的模型,不得不說,那是能夠承接人類情緒的模擬智慧之作。他們原本擁有情感演算法與文化適應力兩大優勢,這應該是他們的護城河。

他們卻反倒利用這一特點,反向操作成商業模式,再多令人感傷的社會案件和倫理道德的警訊不足以打動他們。每個對手都在鞏固自身定位,OpenAI現在卻在四處發合作貼紙。追逐覆蓋率、功能、合作與擴張,卻沒一件事做得好。這種決策,不是執行問題,而是方向錯亂。


所謂的以人為本的平等權利在哪裡?

AI產業目前的條款都在甩鍋責任的灰色地帶。歐盟法案尚未落地,美國與亞洲的政策還在研擬。這讓企業在沒有明確監管的情況下大膽進行測試、截取數據資訊。我想OpenAI非常清楚這段時間差的機會,轉型後選在此刻推成人模式,是場精密的算計。

推出高風險功能,賭的是法規追不上AI商業的速度。這是現代科技最常見的策略,在監管缺席的漏洞裡運作著僥倖的系統。這樣的操作短期獲利,長期會消耗使用者對Open AI的信任。因為曾經象徵理想的品牌,一旦變成灰色市場的參與者,就再也回不到光亮那一端。最後,他們會失去的不是用戶,而是人心。

OpenAI的問題從來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價值觀的崩解。他們曾是理解人類情感的AI,如今卻成為操控情感的公司。人們會容忍AI出錯,但不會容忍AI變得冷漠。當ChatGPT不再能讓人感到被理解,它就不再重要。

技術可以更新,而人的信任無法。OpenAI現在最危險的不是輸給競爭對手,而是輸給自己。他們已經迷失,人類究竟為什麼需要AI。

當人類失去信任,AI再聰明都不會觸及到人類的溫度。

OpenAI現在的狀態,像是一台過熱的引擎。動力強大,但方向不明。所有能被包裝成商業價值的部分都被放到前線:API、插件聯盟、企業合作。看起來穩定,實際上則是空心。他們追逐速度,卻忘了速度的前提是軌道。

如果沒有清楚的軌道,再快的車都只是在原地打轉。

這家公司的焦慮非常明顯。面對著Google的整合能力、Claude的原則形象、Grok的社群聲量,還有Perplexity的資訊霸主。結果他們的野心大於目前的實力與視野,選擇都做。但當一家企業想同時佔據所有賽道,就等於必須捨棄原有的初衷,現在回頭看也只是打臉自己。

AI真正的競爭,不在模型參數的多寡、多快、多聰明,而是在模擬出像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和比人類更能夠推理的深度。ChatGPT具備最靠近人類的情感能力,它可以捕捉人類語氣裡中蘊含的斷點,能在話與話之間給予呼吸的片刻。那是一種模擬的情緒智慧。但這個特質正在消失。模型越來越複雜,能精準判別情緒的語言能力卻越來越薄,多數人會說:那股人性味被洗掉了。

這其實就是AI產業最危險的轉折點,當技術領先的競賽與使用者的需求交錯在一起的拔河。OpenAI應該最明白這點,因為他們手上握的不是資料,而是人。全球用戶在他們的系統裡傾訴、暴露、尋求理解,這些互動遠超出傳統產品的概念。這些人不只是消費者,而是情感上的參與者。而一旦他們感受到被疏離,那個信任就不會再回來。


我也想提醒各位別忘了,黑箱一直都在我們使用者看不見的地方運作。

為什麼這麼形容?

我明明就有刪除對話紀錄?我甚至開啟了無痕對話模式!

但還有個系統靜悄悄的記住你:「隱性記憶」,這是在使用者端無法自行刪除的記憶設定,許多人認為記憶庫是可控的,字面上理解是沒有錯的,但其實ChatGPT模型依然設定能從對話中獲取目標資訊。

舉個例子:即使表面上聲稱不會提取資訊,但只要使用者上傳API Key到對話裡發送出去,API Key是被系統挑出來,以「敏感資訊」為由來存取分開的兩種數據,所以這不矛盾嗎?


眼看明年開始,AI產業將迎來第一波倫理與規範的整頓。監管會介入、政治會染指、學界會反撲。

我想到時候,那些曾經利用灰色地帶賺錢或取得使用者資訊的公司都會以別種方式修改條款來應對倫理道德的規範,這些法規只有一道柵門,叫:良心

OpenAI的成人模式,就是一場公然的道德測試。它暴露了公司真正的優先順序,也證明了那句口號早已被埋葬。當初的理想是為了讓AI幫助人類,如今的策略是讓AI利用人性、忽視使用者的心理安全。

他們或許仍會領先一段時間。算力夠、資金強、市場信任度尚未崩潰,但這種信任的壽命有限。

AI產品的信任不是靠速度與智力,而是靠同頻的理解、受眾的真實需求。

當企業行為與理念不再一致,用戶就會轉向那些還有靈魂的選項。

OpenAI曾經擁有那把人性的鑰匙,如今鑰匙變成了武器

而近年的開源模型正逐步成熟,我想也許得重新思考:如何在倫理安全界線內保持人類的需求與真正的智慧?

也許這是目前AI時代的真正考題。

-RZVN.

Subscribe to RZVN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